【媽媽親子】8大孕期胎教Yes or No? |
(本文摘錄自 iCare愛健康/ 雜誌專區/ 媽咪寶貝 漫談胎教 與您分享) |
8大孕期胎教Yes or No?
採訪撰文/吳慧敏 諮詢/臺北慈濟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怡伶、臺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曾仁宇 (依文章出現順序排列) 模特兒/溫柔爸比士哲&漂亮媽咪佩穎 妝髮/賴慧貞 攝影/米果攝影(0918-356564) 胎教是什麼?胎教真有那麼神奇嗎?胎教真能夠培養天才寶寶嗎?坊間有過胎教經驗的人則是不斷分享親身經驗,傳授胎教方法,真的有用嗎?究竟胎教有無任何的醫學根據?孕媽咪該怎麼做,請看專業婦產科醫師的說明與解答!
胎教是什麼? 胎教不是現代人才有的說法,中國古籍便記載著妊子者(孕婦)必須恪守生活規律,諸如懷孕禁忌也都涵蓋在胎育(胎教)一環,例如懷孕期間雙手不能高舉過頭、避免搬家、敲打鑿釘等。自古以來,胎教的講法多半源自於民俗文化、宗教禁忌的經驗累積,甚至有些是民間以訛傳訛的說法,沒有任何的科學根據,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似乎顯得不合時宜,但有些講法反而有其根據:像是懷孕期間應避免居家裝潢,目的是讓孕媽咪避開嘈雜的環境、遠離裝潢材料中的有毒物質呢!
這麼看來,胎教指的似乎是讓孕媽咪平安的度過妊娠十月,而非教導胎兒學習,甚至是培養一個高IQ的寶寶!不過,也有另一種聲音指出,胎教是根據胎兒各個器官發育的時間,有計劃性的提供適性教育,敦促胎兒大腦、身體機能的發展,藉此培育高IQ和高EQ的寶寶,因此,從寶寶還在媽媽的肚子裡時,開始透過不同的方式教育胎兒。
聽聽婦產科醫師怎麼說…… 為了深入了解胎教,本刊請教臨床婦產科醫師,從醫學上進一步尋找胎教存在的意義。臺北慈濟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怡伶一開始就跟我們聊到:「其實從中國古代的一些文獻中,的確可以看到胎教的基本觀念,但是翻譯成現代的語言,其實就只是要提供給孕媽媽一個可以放鬆心情的環境。」
陳怡伶醫師解釋,如果孕媽咪的情緒長期處於緊張、壓力、煩躁的環境下,會刺激身體腎上腺素的分泌、影響賀爾蒙、進一步引起子宮收縮,並不利於胎兒的著床與發育。所以自古以來的胎教重點,僅在於提供孕媽咪舒適、平靜、安詳、愉悅的環境,當孕婦感到身心都放鬆後,對腹中的寶寶自然就有益處,胎教並不是要教育胎兒,期望他在出生前就領先別人一步。
臺北榮民總醫師婦產部主治醫師曾仁宇提到,胎教各有其不同的理論和科學上的方法,醫師有醫師的解釋、學派間有不同的理論、不同國家也都各有其方法,像是美國大多從幼兒心理、精神學派針對寶寶出生後,來對比媽媽懷孕時的觀察與研究;所謂的胎教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定義,在醫學上也無法經過臨床研究得到證實。
曾仁宇醫師相信外界的環境刺激,的確會影響到孩子的發育和生長,像是孕媽咪的情緒波動反應過於激烈時,胎兒也會不舒服;或是在替孕婦產檢時,也能從超音波中發現胎兒的反應,而孕媽咪本身也能感覺到寶寶胎動的狀況。
曾醫師進一步表示,有人誤解胎教是培養天才寶寶的一種方法,若是從孕期飲食上來談,的確多多攝取含卵磷指、DHA、葉酸高的食物,對胎兒神經系統和細胞的發育有幫助,甚至有人主張女性在懷孕前都要多多攝取上述食物。
但很多媽咪都是在得知懷孕後(有可能是第二、三個月之後的事)才開始補充葉酸,難道這些孩子出生後就會出現異常嗎?再者,有人提倡懷孕期間多聽莫札特、舒伯特等胎教音樂,這些孩子出生後就會是音樂家嗎?曾醫師沒有否定任何的胎教學派和方法,因為如果胎教可以讓孕媽咪心情得到放鬆,何樂而不為。
反倒是我們要去思考,胎教不是在教育寶寶成為天才,寶寶出生後的生活環境、學習刺激才是重點。站在兩位醫師的立場,其實胎教就是衛教母親給予胎兒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,無論內在的身心健康還是外在的安全環境,若只是深信「胎教=胎兒教育」,目的是為了要培養天才寶寶,促進智能上的發展,是否言之確鑿?確定的是,醫學上目前沒有這方面的定義存在。
聽聽別人怎麼說…… 胎教在科學上或是經驗談中出現各式各樣的學派和方法,坊間也有許多的書籍可供參考。像是著名的日本教育學家、專門研究右腦教學的七田真便指出,胎兒並不是沒有心智活動或沒有感覺、智能、記憶及感情的生命體,因此育兒必須從孩子還是胎兒時期就開始,因為胎兒在第二、三個月時就可以完全瞭解母親說的話和母親心裡想的事。
在《七田真最新胎教(修訂版)》也提到,胎教並不光是從胎兒時期開始的教育,其意義更加的廣泛,而胎教的基本概念,就是要在胎兒時期讓寶寶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,改善胎兒的生活環境,因為人的身體條件、性格和才華,乃至人格形成都和胎兒時期有著極大的關係。
還有在美國造成轟動的史生狄克式胎教法,由於他的四個小孩都是名列在全美最高IQ的天才兒童,他們夫婦倆所主張的「胎內教育」,藉由「子宮對話」的方法,可以促進胎兒的智育發展,例如在胎兒階段就讓他們聽啟發智育的音樂、教導他們字母、認識生活事物,不斷告訴胎兒父母愛他……,不過,史生狄克夫婦也提到,他們起初並非以生出天才小孩為目的才進行胎教的,只是希望孩子出生後幸福,單純給予胎兒滿滿的愛與培養孩子對各種事物的興趣和能力。
相信孕媽咪接觸、閱讀胎教的各式書籍時,應該也不難發現許多的胎教方式,最終在於提供女性從懷孕到生產結束的這段期間內,強化與胎兒的親密連結、營造健康的懷孕環境、給予胎兒豐盈的關愛,並非單純為了培育小天才。因為等到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上之後,才是他們大腦快速發展的時期,這時候他們對外界充滿好奇心,正努力的、大量的學習各種事物,其他還有遺傳因素、個人天生的氣質、學習動機、社會環境等因素都會形塑個人的發展。
8大胎教Yes or No! 在280天的懷孕日子裡,胎兒正已驚人速度成長,醫學也已證實,胎兒並非窩在媽咪的子宮中睡覺而已,他們擁有聽覺、視覺、觸覺等能力、了解母體現在的情緒、對內外的環境變化可以做出反應,因此,也才會在近幾十年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胎教的論述和方法。
曾仁宇醫師在前文中提到,其實無論哪一種胎教,只要能夠讓孕媽咪得到放鬆與開心,不會造成孕婦的身心負擔,無妨試試看。但不論哪種胎教方法、提倡的效果如何,醫學上並沒有任何相關的研究證實胎教對胎兒有直接的相關性,而且如果太執著於胎教的方法,刻意為之,讓孕媽咪整天提心吊膽、心情受到影響,反倒適得其反。
胎教的第一步就是保持好心情。
1 情緒胎教 有人說,母親在懷孕期間壓力很大,胎兒也會在無意識中留下很深的壓力記憶後出生,且會不斷的對潛意識發揮作用。從醫學上來討論,懷孕期間的情緒波動與胎兒的健康的確有關係。
胎教的第一步就是保持好心情,陳怡伶醫師表示,胎兒可以感受到媽咪快樂或是焦躁的情緒,而且大腦在人體心情放鬆的時刻會分泌腦內啡;反之,當人處在壓力、緊張、害怕、憤怒下,會分泌腎上腺素,血液循環變差,分泌出的不好賀爾蒙也容易引起子宮收縮,或是透過胎盤傳遞到胎兒體內,胎兒會感受到媽咪的心情,嚴重者會影響胎兒的發育。
陳怡伶醫師在診間便常遇到,高度緊張的孕媽咪容易引起出血症狀或是子宮不正常的收縮,所以醫師認為,女性知道懷孕後就要保持好心情,放鬆、愉悅對胎兒充滿正向的幫助,在門診間也會同時衛教準爸爸,特別是懷孕的女性對自己的外貌容易失去信心,男性記得對妻子付出溫柔的關愛,一起迎接新生命的到來。
曾仁宇醫師也提到,醫師會透過門診衛教告訴孕媽咪什麼樣的環境對胎兒是好的,他會跟媽媽說:「維持好的心情,對孩子也會很好;媽媽本身壓力大,情緒起伏較大,比較激動,這些也都會反映給胎兒,所以媽媽懷孕時的心情要保持愉悅。」曾醫師也舉了一個例子:「曾經有位孕媽咪懷第一胎時,每天保持游泳的習慣,直到孕期三十幾週;但第二胎剛好遇到搬家與爸爸事業上出了點狀況,導致孕媽咪心情波動大,差一點就要安胎;結果第三胎又每天開心地跑去游泳。
從上述的例子,足以見得孕期情緒對媽媽和貝比來說都是非常的重要。」
胎教不是在教育寶寶成為天才。
2語言胎教 胎兒能夠感受到媽咪的聲音和外界的聲音,曾仁宇醫師表示,當寶寶來到這世上,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便是讓他依偎在媽咪胸口上,感受過去在胎內聽到的媽咪心跳聲,就是要讓寶寶獲得足夠的安全感。
《280天健康胎教》一書中指出,胎兒所具有的能力中,以聽覺最為發達,耳朵約在懷孕第6週時開始長出;約莫16週時,胎兒對音感有反應;到第20週時,傳音的內耳蝸部完成後,胎兒的耳朵與成人無差別,媽咪的心跳、說話的聲音會傳遞給胎兒。所以許多的胎教方法皆主張孕媽咪多和胎兒說話,聊聊現在、今天發生了什麼事,例如「今天天氣很棒,貝比的心情好不好啊?」、「媽咪肚子餓了,你也餓了嗎?我們一起去吃飯吧!」隨時隨地和胎兒分享媽咪的心情語言,一起感受、一起行動,增加親密感的連結。
曾仁宇指出,胎兒聽的到低頻率的聲音,例如爸爸低沉的嗓音,所以鼓勵爸爸多多和胎兒說話,例如「貝比,爸爸下班回來囉!」和胎兒分享今天發生了什麼事,增加親子間的連結,目的也是讓爸爸一同參與妻子懷胎的過程,迎接為人父的準備;對媽咪而言,增進夫妻感情,媽媽心情好、寶寶自然就會好。
陳怡伶醫師表示,其實孕媽咪本身也能夠感受到胎兒的一舉一動,如果突然聽到巨大的聲響,胎兒也會受到驚嚇並且不喜歡,理論上胎兒無法聽到精細的語言,但仍要避免處在高分貝、刺激吵雜、對罵、巨大聲響的環境中,例如工地或是吵架的聲音都對胎兒不好,對媽媽的情緒也會受到干擾。此外,陳醫師叮嚀,語言胎教的目的並非期待寶寶出生後馬上就學會說話,而是媽媽對胎兒說話的時候,可以增加親密感、提升正面能量。
大標:3音樂胎教 有人主張音樂胎教是為了培養寶寶的豐富感受性,刺激腦部α波的放出、促進茁壯,像是莫札特、巴哈等演奏旋律。曾仁宇醫師提到,透過低頻率的音樂旋律,再透過羊水的宮震傳遞給胎兒,或許對胎兒有益,但幫助層面有多少,便不得而知。
陳怡伶醫師則是認為,聽著和諧的旋律可以讓人打從心底感到舒適與恬靜,音樂胎教主要是讓孕媽咪感覺心情舒坦、讓身心得以好好的放鬆,寶寶自然就會好,反倒是胎兒被羊水、母體脂肪、肚皮包覆著,許多聲音在水中都會變得模糊不清,所以音樂胎教並不一定要聽哪位音樂家的音樂。
反過來說,兩位醫師皆表示,如果孕媽咪本身喜歡聽搖滾樂、爵士樂、或是帶點淡淡哀愁的抒情音樂,只要讓媽咪聽得舒服、頻率震動不宜過大,可隨喜好無妨聽聽;但如果是孕媽咪喜歡的音樂,卻會讓心情波動起伏大,過於激昂或悲憤,則不適合在懷孕期間聆聽,因為胎兒不喜歡過於刺激、分貝過高的吵雜環境。
一般的胎教音樂常鼓勵媽咪聆聽莫札特,主要原因可能是莫札特漸進式的規律旋律,讓人得到平和與放鬆。這麼說來,音樂胎教似乎影響的是情緒胎教,藉由溫暖舒服的音樂旋律讓孕媽咪身心放鬆,促進腦內啡的分泌,心情自然美麗。
完整內容請翻閱《媽咪寶貝》102.9月號
曾仁宇 學歷:陽明大學醫學系 經歷:臺北榮民總醫院婦產科總醫師、哈佛醫學院貝絲以色列附設醫院婦產科臨床研究員 現職:臺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
陳怡伶 學歷: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:臺大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及總醫師、臺大醫院生殖內分泌及不孕症臨床研究醫師 現職:臺北慈濟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
*更多內容請參考:【媽咪寶貝】2013年9月號。http://www.mababy.com/ |
☆繼續看更多媽媽親子文章...請見【安全食品健康分享網】官方網站
➣➣ http://www.safe-ag.com.tw/index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