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旦發現寶寶畏寒發抖時,就要幫他多加件內衣或多蓋條被子來保暖禦寒。不要讓寶寶持續穿著汗濕的衣物,這樣反而更容易著涼,要勤於更換乾淨衣物,換衣服時也注意要用溫毛巾把身上汗水擦乾。下面提到的症狀,都是爸媽常常會遇到的嬰幼兒急症。
許多原因都可能造成嘔吐
嘔吐是指胃裡的內容物被強而有力地由嘴巴吐出。要留意的是不是胃腸道的任何一段發生阻塞引起的嘔吐。如果嘔吐物不含膽汁,則可能是阻塞在十二指腸上方,常見的如先天肥厚性幽門狹窄、食道閉鎖症等。新生兒非膽汁性嘔吐最常見的是「胃食道回流」,多半在2 歲以後就會改善。嘔吐物含有黃綠色膽汁,一般表示阻塞的位置在十二指腸以下,如小腸閉鎖阻塞、小腸扭轉等,常常是需要開刀的外科急症。如果吐出含有血絲或咖啡色的東西,就要考慮是不是上胃腸道的出血。
引起嘔吐的原因很多,不一定是胃腸道的問題,除了最常發生的急性胃腸炎外,全身性感染疾病如敗血症,局部感染如腦膜炎、急性咽喉炎、急性盲腸炎、胰臟炎、膽囊炎、肝炎等,也會引起嘔吐現象。
此外,罕見的代謝性問題,如腎上腺性症異常、腎小管性酸中毒等都會引發嘔吐,如果劇烈嘔吐合併有頭痛、抽搐等症狀時,要特別加以觀察,嬰兒期的腦瘤也常以嘔吐及厭食來表現。急性胃腸炎俗稱「腸胃型感冒」,是門診中最常見引起嘔吐的原因,症狀有微燒、先嘔吐再腹瀉,但是如果寶寶平常就會便秘的話,通常就不會拉肚子,但嘔吐及肚子一陣陣絞痛的症狀會更嚴重,所以如果有嚴重嘔吐超過1 天以上、嘔吐物呈黃色甚至綠色或咖啡色。肚子愈來愈痛的情形,就要到醫院檢查或住院做點滴補充。嚴重拉肚子時要避免甜食,大孩子可以餵食清淡飲食如稀飯,避免吃奶製品、油膩飲食約2~3 天。
胃腸炎感染的途徑一般與眾所週知的腸病毒類似;細菌性胃腸炎多是經由吃進去的飲食傳染,而病毒性胃腸炎則多屬於飛沫傳染,比較難避免。所以要預防寶寶受到感染,需注意清潔衛生,需經常洗手,尤其是在換完寶寶尿布後及為他準備食物之前。還有,營養均衡及多多運動以增強個人之免疫力,也是防範之道。
關於寶寶的便秘
由於大腸總長度約有100 多公分,就像「倉庫」一樣,可以堆積存放很多糞便,雖然每天都有排便,但大便要能具備略軟、不臭、量多等條件才算正常。如果每天沒排乾淨,起初可能相安無事,但日積月累下來,一旦「倉庫裝滿了」或來個「急性胃腸炎」,就會產生腸子阻塞的症狀,常常一吃東西就喊肚子痛。
有些孩童有挑食的習慣(可能只愛用奶瓶吸奶製品而少吃其他食物),會錯失練習固體副食品的機會,很容易便秘。你要讓他多吃蔬菜、水果,多喝果汁,如黑棗汁等高纖食物,新生兒只能補充葡萄糖水,到4 個月大以上時可加上一些果汁;喝蜂蜜也有助排便,但要1 歲以上才能飲用。養成每天定時上廁所的習慣(最好在早或晚餐後)。如果寶寶超過2~3 天以上未排便而且肚子疼痛,你可以用棉棒或肛溫計抹凡士林伸入肛門內1 公分以刺激排便,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暫時幫他灌腸舒解。
如果出生後就有嚴重腹脹及便秘,就要注意是否有「先天性巨腸症」的可能,這種病症需開刀才會痊癒。
文章出自於台灣廣廈:《健康育兒一定要知道的大小事》一書
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,請幫我們推文以及安全食品健康分享網按個讚
☆繼續看更多健康專欄文章...請見【安全食品健康分享網】官方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