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環境汙染風險高,有機農業是否該維持「農藥未檢出」?

文/ 上下游記者 林慧貞 2013年06月27日

in 種好田  內容精闢與您分享

富麗米事件陷入羅生門,

卻再次引發各界對有機農業農藥檢出的討論。

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前日(26日)表示,有機農業應納入環境背景值,

不能一味要求零檢出;

也有農友直言,農藥零使用不代表零檢出。

防檢局昨上午緊急開會討論,副局長馮海東表示,

目前國際正在研擬相關修正法條,

還會再觀察看看,目前不會有動作。

然而,2007年農委會曾想仿效美國,

放寬有機農藥殘留量為安全值的5%,卻因反彈聲浪太大不了了之。

農糧署農業資材組組長翁震炘認為,

目前檢驗儀器的極限值是0.01ppm,更低的都視為「未檢出」,

本就已經納入環境值,不是完全「零檢出」,

有機產業好不容易建立起消費者信心,不應再放寬標準。

慣行農田圍繞,有機田汙染風險高

花蓮富麗有機糙米月初遭消基會驗出,殘留農藥加保利0.11ppm ,

台灣的有機產品受「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」規範,

農藥必須「未檢出」,不過翁震炘解釋,

目前儀器的檢驗極限是0.01ppm,

空氣、水源、土壤本就存在些許「背景值」汙染,

在0.01ppm之下的應是環境影響,

台灣比照歐盟,將此標準作為裁罰依據,

況且儀器檢測不到,追究並無太大意義。

即使如此,仍有農友認為現今的標準太嚴苛,

以有機米為例,

至少得經過生產、碾製、保存、包裝、運送五大關卡。

由於台灣未有有機種苗規範,

農民得先確保取得的種苗沒有浸泡過農藥。

下一關則要面對有機農民最大的夢魘:鄰田汙染。

台灣的土地零碎分散,栽種有機的面積僅5千多公頃,

不到整體農地1%,

常常可以看到有機農地如「汪洋中的一條船」,

四周被慣行農法的農田包圍,即使農民依法設置隔離帶,

但只要風一吹、雨落下,難保農藥不會飄散。

事實上,2007年花蓮最大的有機專區品牌銀川米,

就曾發生鄰田汙染事件,農民也只能自認倒楣,想辦法加強隔離帶。

有機驗證單位也透露,曾有農民抱怨,

已經加裝黑網也設隔離帶,還是遭另一個山頭飄來的農藥汙染,

儘管無法確認是真是假,但鄰田污染確實是有機農友的惡夢。

除此之外,

有機農民還得找到乾淨獨立的水源,不願具名的農民指出,

部分農民會在灌溉溝渠清洗農具,甚至直接將肥料順水流岀,

在下游、或鄰近的有機田區,有時就無故遭殃。

就算生產者做好份內的事,後續的碾製、保存、包裝以及運送,

若沒有設置獨立的有機作業區,遭農藥汙染的機率又會增加。

凡此種種,都讓有心想要從事有機的農民提心吊膽,

一位花蓮有機農民就表示:

「農藥零使用,不代表就能完全零檢出。」

(指現行0.01ppm標準)

他批評,政府未積極營造友善有機的環境、檢驗儀器靈敏度不一,

卻用如此高標準來檢視農民,

每次出事都讓農民承擔,並不公平,

農政單位應設立有機專區、從大環境檢討農藥檢出標準,

討論何種數據可以判斷非農民故意用藥。

儀器無法測出污染源,取消未檢出消費者恐將失去信心

然而,環境影響真能單靠農藥殘留量判斷嗎?

2007年,農委會就曾以環境因素為由,想比照美國,

放寬有機農藥殘留量為安全值的5%,

例如此次富麗米遭驗出的農藥加保利,安全值為0.5ppm,

放寬有機農藥殘留量為安全值的5%之後,

可允許0.025ppm殘留量,

當時引來消基會和及多名農民反彈,

認為此舉將毀了消費者對有機農業的信心,最終不了了之。

不過有農政官員私下透露,當時是因受到美國進口壓力,

才會提議修改標準。

前日陳保基突然再度提及有機農藥標準,讓各個農政單位措手不及,

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,副局長馮海東表示,

最近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(IFOAM)正為此事開會,

為和國際接軌,等結果出來,防檢局才會有進一步討論。

但他坦言,不論數字如何訂,

光從檢驗結果無法證明汙染源從何而來,

「訂標準主要是作為農政單位的行動基準,而非對健康要求的標準。

消基會秘書長雷立芬認為,若修改未檢出標準等於走回頭路,

對消費者、有機產業沒有幫助,

而且近年農委會抽檢有機商品,合格率都在99%以上,

顯示農民有管理能力,不必再修改。

長期推動台灣有機農業、宜蘭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系教授黃璋如,

七年前贊成比照美國標準,如今她卻反對放寬,

「以前是因整個產業還太稚嫩,要求較低,

現在好不容易建立基礎,不能讓消費者失去信心。」

她認為,政府與其放寬標準,不如好好管制鄰田汙染。

 

第一線的有機驗證人員也表示,

就算農藥殘留量微弱,仍不能排除農民蓄意使用的可能,

既然無法確定何種數值是鄰田汙染,

「以台灣人的民族性,用未檢出較有嚇阻效力。」

若環境真的不適合有機栽培,最好也別勉強,

可以改申請允許農藥有安全殘留量的吉園圃、或產銷履歷認證。

有趣的是,這位有機驗證人員表示,

吃米不會特別認明有機標章,平常都吃親戚種的米。

由於現行規範能讓多數人接受,

因此傾向維持有機農業農藥殘留「未檢出」的標準。

數字背後,是否友善環境才是有機核心

既然數字無法解答,有機農業似乎成為良心事業,

然而上述討論,多半將有機作物視為「商品」,

或許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該回頭想想有機的本質與內涵。

「消費者如果想吃到安全的農作物,

要嘛跟認識的朋友買,要嘛買到變朋友。」

2004年,34歲的賴青松回到宜蘭家鄉種稻,

和其它農友發起「穀東俱樂部」,提倡「自己種稻自己吃」,

消費者預購認穀,他負責生產安全健康、不施任何化肥農藥的米。

他不做有機驗證,因為相信「生產者品牌比有機有效」。

賴青松說,現在的消費者不熟悉生產過程,至少應該認識生產者,

有機不只是一個標章,而是生活態度,

關乎人們怎麼對待土地、環境,

以及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相處信任。

另一名彭姓農友也表示,自己一開始曾做過有機驗證,

後來過期了就沒有持續驗證,因為他認為,

重點是生產過程中,對於環境是否真的友善,

他笑著說,現在是「自己驗證自己」,

不論是消費者或生產者,對殘留量太過斤斤計較沒有太大意義,

有心改善環境的農民,自然會去找選擇不同標準,

例如吉園圃、或無毒農業。

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的有機定義為:

「有機農業是一種維護土壤健康、生態系健康、

以及人類健康的生產體系。它仰賴自然的力量、

生物多樣性以及在地的循環;而非使用外來的有害物質。」

有機農業能否殘留農藥?需要更多元的看法,

但最終都應回到數字背後、有機所要傳達的核心價值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繼續看更多有機安全農產品文章...請見【安全食品健康分享網】官方網站

    ➣ http://www.safe-ag.com.tw/index.html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e561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