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安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 |
摘錄自 杜詩飲的閑野居/文章轉載,來自譚偉恩、蔡育岱文章 分析食品安全問題,內容精闢,與您分享 |
科技、貿易自由化,加上追求經濟不斷發展的企圖,讓農業生產 與工業化緊密結合。這樣的好處(或許)是,市場供應量的增加 與食物價格的相對低廉,但必然伴隨的風險就是: 食品衛生安全被犧牲。 近5年,全球各地接續不斷出現食品不安全的新聞,例如: 被E. coli O157:H7污染的美國漢堡、具有三聚氰胺的中國毒奶粉、 頂級知名丹麥餐廳(Noma)的食物中毒事件、韓國禁止進口日本 的核輻射污染食品,以及近期的台灣混充米與假沙拉油風波等等。 這些食安問題在被新聞報導揭露前,鮮少為政府或廣大群眾關切。 工業化生產是主因 以經濟學原則重新檢視這些食品不安全事件,我們會發現 市場上食品安全的危機越來越多,就像氣候變遷一樣, 已是人類全體未來必須面對與適應的常態。 首先,當代工業化的食品生產體系是造成消費者食品衛生法益 受到威脅的主因,舉例來說,全球肉品需求的攀升導致業者加速 生產以求獲取更多利潤,使得過程中不當的飼養流程或處理方式 被頻繁使用,致使細菌或寄生蟲出現於肉品的可能性提高。 蔬果農作方面,過量使用化肥與農藥已成為普遍實踐,甚至 不少生產者開始透過生物科技來強化農作物的抗災性與防蟲能力, 這些非自然的生產方式也都程度不一地導致消費者健康減損或是 致癌率增加。市場供需上,消費者選購食物的考量繁多,價格、 外觀、味道、代言人、地點便利性等因素皆左右了個人的食物 選購決定。這些因素在工業化與資本市場上往往受到大型企業 (國內或國際)掌控;進一步說,消費者的自由選擇其實只是 表面的,實際上消費者只是在資訊不對稱且有限範圍中進行挑選。 官方偏好事後處理 由於非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多半產量有限且較為耗時,售價也會 較高。此外,非工業化的生產者絕大多數為小農而非農牧集團, 他們在包裝、產品通路和商業廣告的能力上遠不如大型企業, 因此他們的農產品並不容易在一般的市場銷售。 「適者生存,不適者出局」,讓非工業化生產的食品漸漸失去舞台, 消費者在來不及意識自己選擇權極其有限之前,已悄悄地在選購 食物的同時面對食品安全的風險升級,增加自己與食源性疾病 或化學物質共處的機率。 上述現象並不容易改變,因為這是一種經濟市場的結構問題。 消費者是資訊方的弱勢,而掌握資訊的業者沒有誘因去提供透明 與充分的資訊。政府或許應該承擔管理者的角色,但這樣的角色 會受到市場不宜干預和政治利益欠缺雙重制約。因此,食品安全 的問題幾乎都是在焦點事件被曝光後,政府才會在輿論壓力下 展開行動,以滿足人民的要求。這種偏好事後處理的官方立場 也是食品不安全會層出不窮的關鍵之一。 食品安全已經在工業化時代淪為一項「類奢侈財」。除非有意願 與能力消費價位較高的食物(例如:不用農藥的有機米、蔬菜或 家庭手工製作的限量食品),否則便只能在有限的選擇下 與風險食品為伍。然而,當有機食品或類似食物的市場需求 開始增加時,圖利的企業必將設法參與其中,以新穎誘人的 行銷手法,販售名實不副的黑心食品。
譚偉恩 國際糧保協會亞洲食品安全計劃組員 蔡育岱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 資料來源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realtimenews/article/new/20131022/278839/
以上資料,純粹作為分享用途,如有侵權,請告知本人! |
☆繼續看更多熱門話題文章...請見【安全食品健康分享網】官方網站
➣➣ http://www.safe-ag.com.tw/index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