環境汙染風險高,有機農業是否該維持「農藥未檢出」? |
文/ 上下游記者 林慧貞 2013年06月27日 in 種好田 內容精闢與您分享 |
富麗米事件陷入羅生門, 卻再次引發各界對有機農業農藥檢出的討論。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前日(26日)表示,有機農業應納入環境背景值, 不能一味要求零檢出; 也有農友直言,農藥零使用不代表零檢出。 防檢局昨上午緊急開會討論,副局長馮海東表示, 目前國際正在研擬相關修正法條, 還會再觀察看看,目前不會有動作。 然而,2007年農委會曾想仿效美國, 放寬有機農藥殘留量為安全值的5%,卻因反彈聲浪太大不了了之。 農糧署農業資材組組長翁震炘認為, 目前檢驗儀器的極限值是0.01ppm,更低的都視為「未檢出」, 本就已經納入環境值,不是完全「零檢出」, 有機產業好不容易建立起消費者信心,不應再放寬標準。 慣行農田圍繞,有機田汙染風險高 花蓮富麗有機糙米月初遭消基會驗出,殘留農藥加保利0.11ppm , 台灣的有機產品受「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」規範, 農藥必須「未檢出」,不過翁震炘解釋, 目前儀器的檢驗極限是0.01ppm, 空氣、水源、土壤本就存在些許「背景值」汙染, 在0.01ppm之下的應是環境影響, 台灣比照歐盟,將此標準作為裁罰依據, 況且儀器檢測不到,追究並無太大意義。 即使如此,仍有農友認為現今的標準太嚴苛, 以有機米為例, 至少得經過生產、碾製、保存、包裝、運送五大關卡。 由於台灣未有有機種苗規範, 農民得先確保取得的種苗沒有浸泡過農藥。 下一關則要面對有機農民最大的夢魘:鄰田汙染。 台灣的土地零碎分散,栽種有機的面積僅5千多公頃, 不到整體農地1%, 常常可以看到有機農地如「汪洋中的一條船」, 四周被慣行農法的農田包圍,即使農民依法設置隔離帶, 但只要風一吹、雨落下,難保農藥不會飄散。 事實上,2007年花蓮最大的有機專區品牌銀川米, 就曾發生鄰田汙染事件,農民也只能自認倒楣,想辦法加強隔離帶。 有機驗證單位也透露,曾有農民抱怨, 已經加裝黑網也設隔離帶,還是遭另一個山頭飄來的農藥汙染, 儘管無法確認是真是假,但鄰田污染確實是有機農友的惡夢。 除此之外, 有機農民還得找到乾淨獨立的水源,不願具名的農民指出, 部分農民會在灌溉溝渠清洗農具,甚至直接將肥料順水流岀, 在下游、或鄰近的有機田區,有時就無故遭殃。 就算生產者做好份內的事,後續的碾製、保存、包裝以及運送, 若沒有設置獨立的有機作業區,遭農藥汙染的機率又會增加。 凡此種種,都讓有心想要從事有機的農民提心吊膽, 一位花蓮有機農民就表示: 「農藥零使用,不代表就能完全零檢出。」 (指現行0.01ppm標準) 他批評,政府未積極營造友善有機的環境、檢驗儀器靈敏度不一, 卻用如此高標準來檢視農民, 每次出事都讓農民承擔,並不公平, 農政單位應設立有機專區、從大環境檢討農藥檢出標準, 討論何種數據可以判斷非農民故意用藥。 儀器無法測出污染源,取消未檢出消費者恐將失去信心 然而,環境影響真能單靠農藥殘留量判斷嗎? 2007年,農委會就曾以環境因素為由,想比照美國, 放寬有機農藥殘留量為安全值的5%, 例如此次富麗米遭驗出的農藥加保利,安全值為0.5ppm, 放寬有機農藥殘留量為安全值的5%之後, 可允許0.025ppm殘留量, 當時引來消基會和及多名農民反彈, 認為此舉將毀了消費者對有機農業的信心,最終不了了之。 不過有農政官員私下透露,當時是因受到美國進口壓力, 才會提議修改標準。 前日陳保基突然再度提及有機農藥標準,讓各個農政單位措手不及,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,副局長馮海東表示, 最近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(IFOAM)正為此事開會, 為和國際接軌,等結果出來,防檢局才會有進一步討論。 但他坦言,不論數字如何訂, 光從檢驗結果無法證明汙染源從何而來, 「訂標準主要是作為農政單位的行動基準,而非對健康要求的標準。 消基會秘書長雷立芬認為,若修改未檢出標準等於走回頭路, 對消費者、有機產業沒有幫助, 而且近年農委會抽檢有機商品,合格率都在99%以上, 顯示農民有管理能力,不必再修改。 長期推動台灣有機農業、宜蘭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系教授黃璋如, 七年前贊成比照美國標準,如今她卻反對放寬, 「以前是因整個產業還太稚嫩,要求較低, 現在好不容易建立基礎,不能讓消費者失去信心。」 她認為,政府與其放寬標準,不如好好管制鄰田汙染。
第一線的有機驗證人員也表示, 就算農藥殘留量微弱,仍不能排除農民蓄意使用的可能, 既然無法確定何種數值是鄰田汙染, 「以台灣人的民族性,用未檢出較有嚇阻效力。」 若環境真的不適合有機栽培,最好也別勉強, 可以改申請允許農藥有安全殘留量的吉園圃、或產銷履歷認證。 有趣的是,這位有機驗證人員表示, 吃米不會特別認明有機標章,平常都吃親戚種的米。 由於現行規範能讓多數人接受, 因此傾向維持有機農業農藥殘留「未檢出」的標準。 數字背後,是否友善環境才是有機核心 既然數字無法解答,有機農業似乎成為良心事業, 然而上述討論,多半將有機作物視為「商品」, 或許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該回頭想想有機的本質與內涵。 「消費者如果想吃到安全的農作物, 要嘛跟認識的朋友買,要嘛買到變朋友。」 2004年,34歲的賴青松回到宜蘭家鄉種稻, 和其它農友發起「穀東俱樂部」,提倡「自己種稻自己吃」, 消費者預購認穀,他負責生產安全健康、不施任何化肥農藥的米。 他不做有機驗證,因為相信「生產者品牌比有機有效」。 賴青松說,現在的消費者不熟悉生產過程,至少應該認識生產者, 有機不只是一個標章,而是生活態度, 關乎人們怎麼對待土地、環境, 以及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相處信任。 另一名彭姓農友也表示,自己一開始曾做過有機驗證, 後來過期了就沒有持續驗證,因為他認為, 重點是生產過程中,對於環境是否真的友善, 他笑著說,現在是「自己驗證自己」, 不論是消費者或生產者,對殘留量太過斤斤計較沒有太大意義, 有心改善環境的農民,自然會去找選擇不同標準, 例如吉園圃、或無毒農業。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的有機定義為: 「有機農業是一種維護土壤健康、生態系健康、 以及人類健康的生產體系。它仰賴自然的力量、 生物多樣性以及在地的循環;而非使用外來的有害物質。」 有機農業能否殘留農藥?需要更多元的看法, 但最終都應回到數字背後、有機所要傳達的核心價值。 |
☆繼續看更多有機安全農產品文章...請見【安全食品健康分享網】官方網站
➣➣ http://www.safe-ag.com.tw/index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