濕地賞鳥 台灣西南沿海適合賞鳥的地方 |
文圖 摘錄自 林務局 |
鷺鷥鳥聚集成群 台灣位於鳥類東亞澳洲遷徙線上的重要位置,每年秋冬季節, 在北方繁殖結束的候鳥,開始向南方遷徙。台灣冬季氣候較北方 溫暖,食物豐足,吸引各式水鳥度冬或過境,尤其是台灣西南沿海 一帶,除了有河流、水塘、海岸形成之天然濕地外,加上紅樹林、 防風林、各種不同演替的植被,連結成一龐雜的生態系,尚有人類 開發利用的養殖漁塭及鹽田,具有極高的生物多樣性,度冬的鳥類 包含鷺鷥、雁鴨、海鷗、鷸鴴科等水鳥,經常成千上萬的群聚在 沿海濕地。適合賞鳥的地點包含鰲鼓濕地森林園區、布袋鹽田、 七股鹽田及濕地、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、台江國家公園等。 在冬季,沿著濱海公路,來一趟沿海濕地之旅,您會發現台灣是 一處賞鳥的天堂。 夕陽西下,成群的鳥類在覓食 賞鳥達人,你可以這樣做 共同棲息是指許多休息個體群聚的現象,這種行為在靈長類、 蝙蝠、鳥類均很常見。鳥類的共同棲息可能有下列幾項因素: 1. 準備賞鳥必備用品:記錄本、筆、望遠鏡、帽子、 水壺、野鳥圖鑑等,沿海濕地冬季風大陽光強, 必須作好防曬的準備,穿著舒適的服飾,包含 防風外套、帽子及鞋子等。 2. 看到鳥類時,先用雙眼仔細看看鳥兒停留地點的 環境特徵?再用望遠鏡仔細觀察,除了注意要辨識 是什麼鳥外,還可以觀察他們的生態習性及行為, 如覓食、休息、整理羽毛、求偶、交配、打鬥、玩耍、 飛行等。 3. 靜靜的欣賞或仔細聆聽導覽員的介紹,避免干擾鳥類 的行為。如果看到鳥巢或鳥蛋,千萬不要好奇的用手 去摸,因為一旦沾上了人的氣味,親鳥可能會認為 這個巢已經被人類發現了而棄巢,對繁殖的鳥類而言, 這是相當大的傷害,所以賞鳥過程要注意千萬不要有 鳥兒因為我們而受到傷害。 鳥類棲息時,常常聚集成群,究竟為什麼有這種現象呢? 共同棲息是指許多休息個體群聚的現象,這種行為在靈長類、 蝙蝠、鳥類均很常見。鳥類的共同棲息可能有下列幾項因素: 1. 防止熱能的消耗 許多個體聚集在一起,能防止熱能的消耗,降低風的影響 2. 防止被天敵捕食 許多個體聚在一起,有較多的眼睛進行偵測,較能發現天敵的 存在。許多個體聚一起,也有分散效應,降低單一個體被捕食 的風險。 3. 提高覓食效率 共同棲息地可當作一個訊息交換中心,覓食效率差的覓食者可 跟隨著成功的覓食者到較好的覓食區域。 沿海濕地草澤環境 |
☆繼續看更多鳥類與生態文章...請見【安全食品健康分享網】官方網站
➣➣ http://www.safe-ag.com.tw/index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