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從米食文化到糧食安全 

摘錄自  原文: 從米食文化到糧食安全 -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

網址: http://www.npf.org.tw/post/1/8752

由於受到地球極端氣候引發的天然災害、各國政府推行生物燃料計畫

以及人類消費習慣改變等因素的影響下,國際糧食價格持續攀高。

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,食品價格指數連續6個月攀高,2010年底

到達214.7的高點,創下2008年來的歷史新高,這代表全球各國皆

陷入“缺糧危機”。而糧食價格的高漲不僅引起各地區通貨膨脹與

衝擊經濟復甦力道,甚至更破壞社會之穩定,政府不得不重視這波

糧食危機。

目前,台灣主要糧食來源多仰賴進口,若國外糧價波動劇烈,

則亦影響著國內之糧食價格。因此,面對世界糧食供需不平衡,

政府相關部會已積極進行相關研究,提高並訂定糧食自給率目標,

保育質量兼具的農地資源 確保我國糧食安全。

例如於去年 (99) 年6月召開「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」;

另於今年1月12日召開之「全國農業與農地研討會」中,

皆將糧食安全議題列為首要重點。

觀察國人的飲食習慣在這30年來有極大的變化,米飯的食用量

減少將近一半,究其原因像是消費者認為吃飯容易發胖之健康誤解、

供應米食的餐館數量減少、所得增加後飲食選擇多樣性、以及缺乏

方便等等因素,使得我國米食消費量逐年下降。

另根據農委會統計報告,我國98年以熱量計算之綜合糧食自給率

僅為 32.0 %,明顯低於鄰近日、韓等國糧食自給率。有鑑於逐年下降

的糧食自給率,引發的糧食危機。農委會依據行政院指示,已規劃

「推動在地消費,提振國產米食」措施,自100年起開始推動實施。

藉由此項措施全面推廣宣導提振國產米食消費,我們必須吃得

更在地,如同馬總統所說:「愛台灣就要愛吃米」。根據

農委會統計,若每人每日多吃一口飯,則每年白米消費量

增加2.3萬公頃,換算稻穀面積為3.3外公頃,有效提升綜合糧食

自給率0.24%。另外,也將有5,600公頃稻田可復耕,

年產值6.9億元,加上周邊產值3.6億,估計全年可增加10億以上,

可謂一舉數得。

其實台灣許多縣市都具有特色米食,如新竹米粉、嘉義雞肉飯、

美濃粄條等。而這些地方特產大都是以「地名+產品名」的方式命名,

所以往往在消費的同時也表達了對這份土地的認同與情感。

因此,我們可以藉由舉辦地方食物特產的文化藝文活動

或是營造地區特色活動計畫,讓新世代的年輕人對於傳統美食

與文化生活產生更深一層的體會與認識

例如:可在全國各級學校舉辦學童種稻體驗活動,

或是目前由交通部觀光局籌辦各縣市辦理雞肉飯節、滷肉飯節、

粄條節、米粉節等等活動,相信皆有利於傳承與推廣稻米文化。

再者,現今是一個網路資訊的時代,我們可以善加利用網路多元化

廣宣行銷米食,達到宣導國人對米食營養與健康之正確概念,

建立優良米食商家的好口碑,提升米食產業形象。

如此,將有力找回逐漸失去的米食消費市場。

而為符合現代農業訴求健康、環保之新趨勢,政府應該積極創新

研發新米食。例如,國人自行研發的「無洗米」系列,就擁有

節省洗米的時間與手續的特色,既方便又健康,

非常符合現代上班族對於飲食的需求。另外,農委會近期研發水稻

新品種CWY981188等4種品系,具有耐旱、耐鹽等抗逆境特點,

除口感與品質俱佳,產量也與一般稻米差不多。

農試所嘉義分所副研究員吳永培更表示,將來一旦發生糧荒,

這些抗逆境稻米可讓台灣人「自給自足」,這些研發成果皆是為

台灣稻米產業注入新活力。

隨著家庭外食人口增多、飲食西化及飲食選擇多樣化的影響,

我國傳統主食白米已逐漸被其他食物所替代。

如今面臨全球化糧食危機,政府提出「在地生產、在地消費」

之口號,提升糧食自給率,對台灣農業永續經營是非常有幫助,

國人應該以行動來支持農業,共同推動並擴大為全民運動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繼續看更多熱門話題文章...請見【安全食品健康分享網】官方網站

    ➣ http://www.safe-ag.com.tw/index.html

 

 

 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jee561005 的頭像
jee561005

美食料理分享網

jee5610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